人类能赢得与机器的赛跑吗?
腾讯财经最近启用机器人写了一篇新闻稿,引起了业内的一片惊呼。没过几天,一个新的媒体“无界”也宣布要做“智能新媒体”。但这在美国却不算新鲜事了,好几家报纸在其新媒体业务里启用了机器人。 技术,正在渗透到我们一直认为属于人类的工作中。帕夫立克曾经就评估技术变革考察了个体、信息产品、组织结构、文明社会四个维度,分别给出了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其中,在个体这个维度,帕夫立克认为,有一点负面影响是存在的——更少的工作机会。 但就这个结论而言,其实是有些争议的。胡斯在《高科技无产阶级的形成》一书中提到,机器人生产汽车一定是极高效率的,却又造成大量的汽车工人失业,那么买车的消费力将会降低。这种警惕在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被证明是一种“杞人忧天”。流水线越来越自动化,但汽车的购买并没有见得减少,反而大幅增加。在她看来,科技发展并没有让整体就业率下降多少——至少没有证据表明。很多工种消失了,但同时也有很多工种出现了。 但《与机器赛跑》的作者布林约尔松和麦卡菲则不这样认为。他们用一些经济指标来说明这个负面影响可能是真实存在的。09年6月大衰退结束后,GDP平均增长2.6%,比1948年到2007年的平均速度快75%,美国企业的利润创下新高;2010年,设备和软件领域的投资恢复到了历史峰值的95%——这一切,都说明经济在向好,然而,美国的失业率依然维持在9.1%,比形势最糟糕时略降了不到1个百分点。两位作者用“没让人重返职场的经济”来形容这个让很多人都困惑不已的现象——经济复苏并向好,失业率却依然居高不下。 凯恩斯、德鲁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列昂季耶夫都提出过“工作终结论”。列昂季耶夫用马匹在工作中基本彻底消失来比喻人类在工作中慢慢会走向没落;福特在《未来之光》一书中则认为,机器将完成大部分人类的工作,而这些被替代掉的人,将无法找到新的工作;里夫金抛出了“去工人化”的论调,成千上百万的人跟不上技术的步伐,于是产生失业。 贯穿于本书的,是一个很古老的棋盘故事: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得到了国王的一个奖励允诺——第一格放一粒大米,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以此类推,每一格的大米数是前一格的两倍。在棋盘的上半场,大米堆并不是很离谱,在经过32次平方后,国王需要给发明家40亿粒大米,大抵上就是一大片耕地的水平。但到了棋盘的下半场之后,这些大米堆起来会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下半场带来的加速增长,将远远超过线性增长,彻底颠覆掉我们的期待。 我们有没有来到下半场?本书作者给出了肯定的答案。1958年,美国经济分析局将“信息技术”列入了商业投资类别,作者认为这可以算成起始年。根据摩尔定律,每18个月,集成晶管数量翻倍。国际象棋到达第32个格子标志着上半场结束进入下半场。而晶体管数量翻32倍,也就是过去了48年——2006年。嗯,2006年,被本书作者们认为,标志着我们进入了棋盘下半场。已经出现了一些例子,比如在2004年,一本名为《劳动新分工》的书还认为汽车是无法自动化的,但2010年,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出现了;2011年,沃森计算机在《危险边缘》智力问答节目中,战胜了两位最出色的人类参赛者。人类对手在比赛最后一道题的书面回答后补充了一句话:“我,欢迎我们的新霸主,电脑”。 这也就是为什么汽车工业例子在今天信息时代并不适用的根本原因。汽车工业还是在棋盘上半场,指数增长和线性增长差别并不是太大。一旦跨入下半场,早年勒德分子们的担忧,真得会成为现实。2011年,一家科技公司利用电脑,以不到10万美元价格,帮忙分析了150万份法律文件,不仅快,而且好。这项工作通常要500人才能完成,而且差错率极大。电脑,淘汰了那五百个岗位;富士康在2011年宣布要在三年内购入100万台机器人,取代大部分的人类员工;更宏观的数据显示,1995年的GDP中,每100万美元需要聘用2.08人从事“销售及相关”职业,2002年,这个数字跌到了1.79人。 看来人类在和机器的赛跑中必败无疑了,不过本书作者还是在最后一章给出了一点希望。他们假设一家公司有52个人,每个人只有一项简单任务,如果将这些任务用不同方式排列组合,将得出52!这个数字(这个数字极其恐怖的大,超过了后半场里的大米粒数,大致相当于银河系所有原子的总和)。换而言之,组合爆炸是胜过指数趋势的数学函数,我们需要利用我们的聪明才智,进行组合式创新,才能在赛跑中保持领先。 不过,实话讲,作者们在第四章颇有些语焉不详。这也不奇怪。指数增长已是既定事实,组合创新,还有待开发。我们和机器的赛跑,最终会赢吗? 该文章在 2015/10/19 9:47:03 编辑过 |
关键字查询
相关文章
正在查询... |